【本网讯】近日,湖北省科技创新大会在武汉隆重举行,会上宣读了《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2024年度湖北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共授予337项(人)科学技术奖励,其中科学技术进步奖受理项目657项,初评拟奖项目247项,终评获奖项目227项。我校作为第二完成单位、大气科学学院李国平教授作为第二完成人的“西部山地突发性暴雨形成机理和预报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该成果针对山地突发性暴雨影响的严重性和预报预警难点,提炼并突破关键的科技问题,从理论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到工程实践,形成一系列重要成果并落地应用,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提出了山地突发性暴雨事件的识别标准,揭示了有利于中国西部山地突发性暴雨发生条件与主要影响系统及其定量贡献,阐明了以低涡切变线为特色的多尺度天气系统的协同作用和西南山地突发性暴雨水汽源地和输送路径,提出了地形重力波与对流系统的耦合作用是山地突发性暴雨的重要引发机理,增强了对西部山地突发性暴雨多尺度天气学特征及动力学机制的认识。基于新认识的“山地突发性暴雨诊断分析软件”推广应用于湖北、云南、陕西、湖南、青海的山地暴雨气象服务和预警抢险。(2)构建了西部山地阶梯地形非静力模式新框架(WRF-AREM),提出了模式地形不确定性的概念及其扰动方案,建立了山区突发暴雨的短时预报系统(MTRUC),研发了中尺度天气系统客观识别方法,构建了开源共享的天气预报全流程检验评估系统(MetEva)。模式系统通过国家气象中心中试、在重庆市气象局数值模式预报系统中应用提升西南地区气象预报水平;检验平台“天气预报全流程检验评估程序库(MetEva)V1.0”在40多个气象部门应用落地。(3)发展了山地卫星-雷达联合定量降水估算技术,建立了西部山地精细化定量降水估计系统(MQPEV1.0),定量评估了定量降水估算对水文模拟的空间尺度效应,建立了基于雷达QPE的山地水文气象耦合模型,提出山地流域(鄂西)地区6h、12h、24h时效的山洪等级预报技术,发展了流域水文气象实时预报系统,提高了山地山洪气象风险预警能力。MQPEV1.0支撑鄂西山区暴雨防灾预警、紧急避险服务,2023年5次山区大暴雨过程皆安全转移无人员伤亡;发展的流域水文气象实时预报系统应用于洞庭湖、三峡、乌江以及清江水布垭四大流域,成功应用于2021年汉江秋汛、十堰市鄂坪电站抢险、随州柳林特大暴雨山洪水文气象服务和抢险救灾。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